试题H: 整数删除
题意描述
给定一个长度为N 的整数数列:$A_1,A_2…A_N$。
你要重复以下操作K 次:每次选择数列中最小的整数(如果最小值不止一个,选择最靠前的),将其删除。并把与它相邻的整数加上被删除的数值。
输出K 次操作后的序列。
双向链表 | 最小堆
由于要进行大量的删除操作, 不难想到可以使用链表.
而本题需要动态的求最小值, 显然可以使用堆.
每次从堆中取出最小值的下标, 然后在链表中删除它.
但本题特殊点在于将其删除。并把与它相邻的整数加上被删除的数值
, 所以会导致还在堆中的元素的权的变化.
我们可以注意到, 每次删除操作只会让一些元素变大, 而不会让元素变小. 也就是, 可能会让原本的最小值变成不是最小值.
因此我们取出堆中的最小值时, 需要将此元素的排序权和实际的值进行对比, 如果实际的值变大了, 则当前元素并不一定是最小值, 需要重新放回堆中.
参考代码
每次删除操作最多会让两个元素的值变化, 因此从堆中取出的次数是k的线性, 时间复杂度为$O(n + k) \log n$
ACWing数据够强, 为了运行时间好看加了些优化
#pragma GCC target ("avx")
#pragma GCC optimize (2, 3, "Ofast", "inline", "-ffast-math")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ll = long long;
__attribute__((unused)) int io_ = []() {
ios::sync_with_stdio(false);
cin.tie(nullptr), cout.tie(nullptr);
return 0;
}();
const int N = 5e5 + 10;
ll v[N], l[N], r[N];
void del(int x) {
r[l[x]] = r[x], l[r[x]] = l[x];
v[l[x]] += v[x], v[r[x]] += v[x];
}
int main () {
int n, k; cin >> n >> k;
r[0] = 1, l[n + 1] = n;
priority_queue<pair<ll, int>, vector<pair<ll, int>>, greater<pair<ll, int>>> h;
for (int i = 1; i <= n; i ++)
cin >> v[i], l[i] = i - 1, r[i] = i + 1, h.push({v[i], i});
while (k --) {
auto p = h.top(); h.pop();
if (p.first != v[p.second]) h.push({v[p.second], p.second}), k ++;
else del(p.second);
}
int head = r[0];
while (head != n + 1) {
cout << v[head]<< " ";
head = r[head];
}
return 0;
}
原来如此,双向链表太妙了
r[0] = 1, l[n + 1] = n;
如果没有这个双向链表初始化,会怎么样?
最后将链表输出就很难搞,有头有尾就可以正确输出链表
美妙绝伦😎😎😎
%%%
%%%%%
我们可以注意到, 每次删除操作只会让一些元素变大, 而不会让元素变小. 也就是, 可能会让原本的最小值变成不是最小值.
因此我们取出堆中的最小值时, 需要将此元素的排序权和实际的值进行对比, 如果实际的值变大了, 则当前元素并不一定是最小值, 需要重新放回堆中.
为什么我的超时了
如果是12/13的话,主要原因大概是测评机强度不够,得上点预优化,因为蓝桥本体的测试点只有10个,这里上强度到13个,蓝桥里面最大数据(无优化)大约是700ms左右
tql兄弟
很妙啊 特别是if (p.first != v[p.second]) h.push({v[p.second], p.second}), k ++;
if (p.first != v[p.second]) h.push({v[p.second], p.second}), k ++;
else del(p.second);
大佬,请问这里if,else的逻辑是什么呀,为什么需要判断?
不需要删就放回去,k ++, 将while 里的 k –- 消掉, 表示没删
r[0] = 1, l[n + 1] = n;
如果没有这个双向链表初始化,会怎么样?
太强了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