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为道德之本。孝在中国历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从文字演变的角度来看“孝”字孝字一共经历过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直到现在的标准宋体。
“孝”字的演变
孝字最早出现在 3300 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甲骨文中的“孝”字,上面的部分意思为长发长者,下面像是一个张开手的孩子,意思是后代,孩子扶持着长头发的长者,这是古人对“孝”的最初理解。
发展到金文、小篆,两者的字形有些相近,上面老人的形象更为具体,下面的孩子扶着老人前行,演化到到现代的文字,上为“老”字头,下为“子”字,数千年来,“子扶老”的传承未变,孝的含义未变。人知其亲,报答生养之恩,“孝意识”便由此产生。
孝乃百善之源
在《论语·学而篇第一》中,便开宗明义,把“孝”放在了突出位置——“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离开自己的住室;要敬重顺从兄长……有多余的力量就去学习文献。”
在儒家看来,“德”是本,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一个人,如果连这做人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最底线”都不能恪守,更何谈 “治国”、“平天下”!
古代有名的孝子中,舜排在了第一位,舜孝感动天的故事流传至今。
据说舜的父亲、继母和他异母的弟弟多次想害死他,他们在舜修补谷仓时放火,在他掘井时填土企图将其掩埋,但舜都成功逃脱了。舜虽心里万般委屈,但仍然反省自己,认为是自己侍奉的不好,丝毫不记恨家人,还对他们一如既往的好。
舜的孝行感动了上天,在他耕地时,大象跑过来帮他,小鸟来替他锄草。尧帝听说了,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各种考察,让他继承了王位。舜在当了天帝后,依然十分孝顺自己的父母,对弟弟也很好,他的孝行便这样流传了下来。
“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学校作业,没办法只能贴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