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来记录从一个ACMer转变为一个科研人的过程。
2024/11/28
最近发现为什么自己适应写论文的生活节奏有点慢。
以前算是半个ACMer,包括考研的各科学习,其中特别是ACMer,这些学习过程特别注意某个技术细节,例如某一道题有没有解决,很少从宏观角度去考虑一些题目之间联系,或者引申的其他宏观想法(当然这些过程一般也不需要这么考虑)。
而论文写作恰恰相反,他要求作者对论文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宏观考虑,当时如果初学者在这个过程中精益求精挖技术细节会非常痛苦以及迷茫。
例如,硕士大论文的写作,要求三篇小论文都要解决一个同一个主题的问题。那么一个新手是否具备同时开三篇论文的能力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大论文就要求作者在很早甚至一年到两年前去宏观且仔细的规划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
这个宏观的规划,如果作者对自己比较负责,往往会陷入某种状态,溺在论文或者代码等问题中,往往觉得自己还没有探索完成,不敢对未来两年的工作做定论,也可能是我个人的学习习惯,目前应该尝试进行改变,适应科研环境。
这也是笔者当前没能解决的问题,笔者也在逐渐适应科研环境。
随笔记
之前还发过学到新技术会兴奋,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感觉了,目前更多的应该是压力(如何将这种技术和我的想法结合),以及知识旷野的焦虑。
笔者在阅读论文技术的过程中发现,个人确实还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读论文的过程中往往会迸发出很多想法与改进策略。不过这可能也是一种焦虑的源泉,思维、想法、计划过于复杂,往往整理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2024/12/09
可能是因为比较忙,或者困难太大,总是不想去面对某些问题,转而去学习其他内容。
今天听了某个视频有了一些感悟:
即使在当下给几条指令,就能让AI给你生成一堆代码并完成工作的情况下,对于自己比较重要的代码,还是要静下心来,仔细研究其中的内容。
焦虑的来源就是对于困难的不确定性,使用不确定的技术完成了部分工作,但返回的仍然是不确定性,导致两个月左右,我的代码实质工作进展并没有太多,从而不断给自己反馈焦虑,不愿意面对。
当然也并没有闲着,理论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以及其他方面,并在过程中不断寻找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