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通过批判、找错误的方式进行思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得到更正确更可靠的结论。拥有批判性思维,可以让我们找到思维的漏洞,同时还可以让我们免于情绪、偏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之前简单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不断地问为什么,但是怎么问,针对什么而问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在读完《学会提问》这本书后,对写作和表达的过程有了更本质的理解,学会了如何进行批判性地思考。不要那么快接受我们得到的结论,要时刻保持警惕,对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拆解和推敲。具有批判性思维,就是要不断问问题,让最终的结论更可信。
批判性思维
我们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建议,但是最终做出选择的还是我们自己,思考发生的主体始终来自我们自己。但是在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尽可能让对方感觉到尊重,而不是质疑。
学会提问,意味着我们掌握了主动权,这样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好处。例如在读书的时候,带着问题去看,我们会收获更多。带有批判性思维,意味着不盲目相信别人,同时也要时刻准备否定自己。
学习的思维模式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叫海绵式思维,另一种叫淘金式思维。其中前者强调最终获取知识的结果,而后者更注重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拓展。这两种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互补,前者只有接受的动作,后者却在寻找。
一般来说,别人表达中不合理的地方不会自己跳出来,所以作为听众和读者的我们,需要在自己脑中通过思考和提问来找到这些潜在的问题,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得到结果。
批判性思维也可以分为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区分两者重要的方法就是此时的自己思想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不人云亦云”,还要“不自欺欺人”。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因为我经常会对别人表达中的我认为的不合理之处提出疑问,进而让对方做出解释,来提高对方的观点的可信度。但是我对自己却很少甚至没有进行过批判性地思考,很多时候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一些问题。
当别人对我们的观点进行反驳的时候,我们总能找到一切理由进行反驳。这确实也算是批判性思维,但是属于弱势批判性思维。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愿意倾听和我们自己价值观相近的人说话,我们需要做出改变,让自己的思想更加的开放,拥有真正的强势批判性思维。
作为作者进行写作,其实和作为读者或听众是一样的,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应用批判性思维。当自己在得出一个论点之前,不仅要充分论证,还应该从反面寻找证据加以反驳。
下面会介绍一个完整论证的结构以及其中会出现的一些陷阱。
找到论题和结论
论题是引起讨论的问题争议,是所有讨论的原动力。
论题的主要内容一般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的问题。这类“规定性论题”一般需要确定的答案。
如果不能准确定位到论题,可以从结论出发,反推论题。因为结论一般来说比较简单,是作者或者表达者希望对方接受到的信息。
在得出结论之前,一般会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这一动作叫做论证。论证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可支撑的观点,并得出可信的推论,然后基于推论,最终得到结论。
结论就是写作者或发言者让你到达的终点,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前面出现的材料,是否支撑这一结论,是否足以让你接受这个结论。
论题可以看作一篇文章或一次发言的中心主题,如果当你在读一篇冗长的文章,但是不知道在说什么的时候,可以先试试找到最后的结论。通过结论推出论题,如果对该论题感兴趣的话,再带着论题再去阅读。
支撑结论的理由
作者想要向你提出自己的结论,必然会找各种的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我们就要找到这些理由,然后判断这些陈述是否可信。
一个人所用来支撑的材料一般可以分为事实、观点、立场和信仰。判断一个人说的话,表达的东西,我们需要区分是属于上述几种中的哪一类。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观点,是一个人对事实的看法。立场会被利益或其他因素所左右。而信仰,更多的是逻辑自洽。对于别人的信仰,最好不要反驳。
我们只有在找到支撑一个结论的各种理由和证据之后,我们才能够判定结论是否有价值。
关于论证:
- 论证是有目的性的。当一个人在论证一个论题的时候,是希望说服对方,让其接受某些事或者需要对方按照某些特定方式行事。因此论证的目的是希望对方做出回应。
- 论证的质量有高低之分。一次论证,可能乍一看堪称完美,但是一旦当我们是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时候,各种漏洞可能就出现了。
- 论证的过程包括两个主要的部分,结论和支撑结论的材料。因此如果在写作者的文章中我们发现缺少了其中某一个,那么我们就不能够批判这一次论证,甚至可以直接说这都不算是一次完整的论证。
我们已经清楚了一次论证的完整结构,就是包括了论题,结论,以及其支撑结论所提出的各种理由。其中理由是整个论证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拥有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寻找得出结论对应的理由。
当别人在告诉你一个观点或结论的时候,一般会直接扔出结论,而很少会带上理由。不论别人给出的结论是多么的坚定,记得问一下有哪些理由支撑。
要注意“逆向逻辑”和“反向论证”,这种论证形式中的理论,很可能只是一记马后炮,对于不同的结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理由。
事实,是一切判断,逻辑的前提。相比于观点、立场和信仰,事实的可信度要大得多。但是人们往往很难看到事实的全部,有时候每个人看到的是事实的某一面。但事实的每一面我们都应该去尊重,只有我们对事实的认识更全面,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决策。
虽然有时候人会选择性地说出事实的某些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不应该求全责备。首先我们要尊重事实的每一面,然后尽可能去了解事实的更多面。可能对方看到的就只是事实的一面,我们要尊重他人,接受对方只看到了事实的一面。
例如“今天40度”是事实,而“今天很热”就成了观点,观点可能是基于某些事实,但是并不能够保证其准确性。首先对理由进行区分,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思考。
马东曾说过“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对于同样的表达,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还会和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相悖。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有一些词汇的含义并不是那么清晰。
这里指的词汇的含义不明确,是指的有一些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当我们在听、读的时候,对于那些意思不明确的词语,切忌先入为主,否则可能会对表达者的内容不得要领。
例如“努力是否能改变命运”这个命题,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是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最好应该定义何为努力,什么叫命运。至少在双方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达成一致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这些关键的词语一般存在于结论和理由中,特别是上述例子中命运这样的抽象的词语,一个词语越抽象,人们越是能够对其做出多重的解读。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我们就是找到这些有歧义,意思不明确的地方,并寻求更清晰的解释。
广告里就经常采用模凌两可的词语来说服你,让你相信他家的产品要好于其他的竞争产品。
作为写作者或表达者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注意我们使用的词汇是否能够传达准确的意思,我们不能提前假设读者或听众能够完全理解我们,或者隐藏一些自认为显而易见的假设。
隐藏的假设
在面对一个论证的时候,可能外表结构上看起来完美无缺,有相应的理由和结论,理由也能够支撑结论。但是真正支撑结论或观点的材料可能不仅仅是表面之上的、作者为你展现出来的理由。还有一些在表面之下,没有说出来的想法,这部分不可见的结构,和可见的结构合起来,才成为了完整的论证。而有时候,写作者或发言者有意无意地隐藏了一些自己默认的假设或者信念。
在所有的论证中,作者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信念,在写作中他们一般很少会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需要像寻找抽象词汇的真实含义一样,把这些假设找出来,因为加上这些假设之后,才能让论证的结构更完整。
从现在开始,批判性思维好像越来越复杂了,独立的思考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刚开始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可能会很痛苦,因为思考是消耗精力的,但是长期来看,会让我们更理性、更客观地看待事物。
那些作者没有真实表达出来的假设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 首先就是作者选择性地隐藏了起来
- 论证着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 对最终论证的结论有决定性的影响
- 可能是具有欺骗性的
一般来说假设主要存在于两个地方,其一,在理由和结论之间,寻找理由要证明结论所必不可少的假设(也称为连接假设);其二,在理由中,寻找理由成立所必不可少的假设。
在理由和结论之间的假设又可以分为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在基于相同的事实的时候,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存在这些不同结论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价值观的冲突,或者说由不同参照系衍生出来的不同价值观。其实价值观的选择很多时候就是基于立场或信仰的。
所谓的价值观假设,就是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价值观的选择可以看作是表达者的立场,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倾向或偏好。
大多数价值观是大家都认同的,所以当写作者隐藏这些价值观假设的时候,对我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你对其所持的默认的价值观的相对认同度,直接影响了你对最终结论的接受程度。
一般来说表达者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在表达里也被称为是价值判断。在不同的论证里,一个人可能会持有不同的价值倾向,也就是说,价值观假设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要找到价值观假设,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背景出发,他们价值观假设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群体的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本身没什么错,但是这样的追求常会限制一个作者所能包容的价值观假设。就好比说,资本家很难和打工人产生共情。
我们还可以从结论出发,从可能发生的后果中寻找价值观假设。作者论证的目的是抛出结论,当结论成立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对于一个论证来说,结论到底可不可以接受,主要取决于各种潜在的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这些后果受重视的程度。
例如提出了一个结论,我们应该少喝奶茶,除了给出一系列可信的理由之外,作者一个隐含的价值观假设可能是对健康非常重视,如果你认为快乐比健康更重要,那么你对结论的接受程度就会受到影响。
作为批判性思维者,我们需要向作者的价值偏好进行追问,一个价值偏好也需要有支持它的理由和证据,就像所有其他的结论都需要理由和证据一样。
除了价值观假设之外,还有一种描述性假设。描述性假设一般是指一些场景的假设,例如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没有更详细的说明。一个具有争议的描述性假设就是“因为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所以今后它还会发生。”当人们做出这种假设的时候,我们应当让他们解释一下原因。
我们都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假设带入论证中。若不仔细考量,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观点背后的价值观和假设。我们也要保持开放的思想,思考在不同的价值观假设下,得到的不同的结论。一方面可以反思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别人。
论证中的谬误
论证中的谬误,其实指的就是一些欺骗性的手段。下面例举一些常见的逻辑谬误:
以偏概全谬误
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这可能大家平时是最熟悉的谬误,但是也容易受到忽视。
相关非因果关系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逻辑谬误,事件 A 和 时间 B 经常一起发生并不能证明事件 A 导致了事件 B 的发生,相关性或关联性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这一情况经常发生在我们生病的时候,例如经常有新闻说因为喝可乐到胃穿孔进了医院,但不能证明喝可乐导致了他进医院,更可能是长期的不健康生活习惯导致了最终结果的发生。
诉诸人身
通过攻击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作为驳斥对方或支持己方论证的理据。可以看作为“对人不对事”的一种表现。比如说当别人说服不了你的时候,通过辱骂你或者其他人身攻击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然而这样并不能增加自己观点的可信性。
假二分法
这种论证的方式是给你两个选项 A 和 B ,你要不然选 A ,要不然选 B ,然后如果你要是不和作者观点一致,那就是站在了作者的对立面。作为批判性思维者,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灰度思维,而不是非黑即白的思维。我们需要看到其他的可能性。
滑坡谬误
如果 A 发生,就一定会发生 B ,然后一定发生 C … 以此类推,最终会导致我们无法承受最终的结果 Z ,进而得到一开始就要反对 A 的结论。这一谬误在于设定了必然发生的极端结果,这一谬误很容易起到恐吓的作用,但是从 A 到 B 到 C 再到最后极端情况 Z 的发生之间还有太多其他可能性,每件事情关联发生的可能性也很小。
再次提醒,我们要注意理由是事实,还是观点。若是观点,还需要能够证明其观点相应的理由。大部分情况下,要证明这些理由是绝对的真理或绝对的谬误都极其困难,所以与其问它们是不是真的,我们不如问它们是否可靠,我们能否接受。例如我们可以询问这些理由的来源来判断其可靠性的程度。
一些理由可能是来自作者的个人经历或观察,这些东西,往往都是经过价值观、偏见、信仰过滤后剩下的东西。人们只会看见自己愿意看见的东西,因此大部分时候用自身经历作为理由都是不全面的。
调查问卷的可信度也是有待考究的,人们在填问卷的时候,可能会提供认为应该提供的答案,而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就像网上的性格测试,反映的可能并不是真实的你,可能是你想成为的样子。调查中所提出的问题,不同的措辞也会引导被调查者做出不同的回答。
写作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从写作中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上面的各种方法,来达成我们的论证,提出自己的结论。
不完整的论证在所难免,可能作者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又或者为了能够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接受结论,也可能是刻意为之。不论哪种,我们都需要注意那些重要的省略信息,即那些影响论证过程的遗漏信息。
基于种种,结论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但不是我们就抛弃掉最终得到的观点。我们要知道结论的正确性需要限定在某一范围,可能是时间范围,也可能是空间范围。
非黑即白的思维隐藏了问题的复杂性,简化了最终的答案。作为批判性思维者,我们应当保持谦卑,同时保持开放。我们最大的偏见可能正是认为只有我们自己没有偏见,我们需要对自己保持诚实。